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人生旅程往往也是自我療程

《蝴蝶》、《摩托車日記》、《敲開我心門》影觀


這三部電影是三段旅程的故事:《蝴蝶》是一個巴黎老人與鄰家小女孩上山尋找蝴蝶之旅;《摩托車日記》是兩位阿根廷年輕好友萬里單騎,長征拉丁美洲的壯舉;《敲開我心門》則是一個義大利父親帶著生來殘廢的兒子前往挪威,好讓兒子與筆友相會。


人生是由許多小段旅程組合而成的大旅程。就縱向而言,每一段小旅程並非獨立存在──前段後段有因有果,脈絡錯綜並且相互牽引,也相互成就了人生這一段大旅程。就橫向而言,一個人的旅程無法獨立於他人的旅程,勢必相互牽動,彼此成就。換言之,沒有你我旅程相互的交集、糾纏、連結,以致相互激盪、重組、融合,就無法完成或成就個人的人生之旅。



三部電影三種情懷

這三部電影中的三段旅程各有其獨特的張力:《蝴蝶》中,老人與小女孩的扞格氣氛,表面上起源於老人被迫帶小女孩上山的困窘,但實際上是他喪子之痛所引發的封閉心態所引起。另外,小女孩常遭單親媽媽的忽視,例如,放學了,媽媽忘了來接她回家。

《摩托車日記》的張力,表面上來自兩位年輕人的豪邁不拘、冒險犯難的陽剛精神。他們具有拉丁美洲即興、無畏的血統,每一寸肌膚、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充滿勇氣、冒險──即便旅途中斷行(摩托車掛了)、斷糧、抱病、遭人驅逐等。但事實上,濃於血水的友情,以及為整個南美洲被殖民主義摧殘而「哭泣」的吾土吾民母性情懷,才更是叫人動容。

相對於《蝴蝶》、《摩托車日記》這兩部赤裸情感的表現,《敲開我心門》是一部極盡精簡,卻也極端精緻的電影,以極其平凡但細膩無比的手法處理著愧疚父親帶著兒子進行一趟挪威之旅。片中沒有煽情賣弄、沒有言語操控,但卻到處充滿內斂的熱情、美感與張力,每個場景無不來自鮮活的現實層面。

這三部電影的文化背景迥異──法國、拉丁美洲、義大利。而且,每部片中兩個主角的年齡層與關係殊異──孤獨老人與鄰居剛搬來的孤獨小女孩;兩個來自家世優秀、接受醫學院教育的年輕男性朋友;中產階級的父親與生而殘廢的兒子,而且父子十五年沒有見面。因此,片中懸殊的情感距離以及表達感情的方式也就不令人驚訝──那位法國老人注重隱私、極盡壓抑情感之能事;兩個拉丁美洲大男生擁抱世界、燃燒生命;義大利父親謹慎、內斂,但真情流露,兒子直率、自我、自信不言而喻。



有關「殘廢」

「殘廢」的主題分別貫穿這三部電影,成為這三段旅程的共同焦點。

《蝴蝶》裡,老人上山意欲誘捕學名叫「伊莎貝爾」的蝴蝶,由於牠天生「殘廢」──沒有吸管,無法覓食──只能靠身體老本存活三、四天。老人尋找「 伊莎貝爾」並非即興或偶然之旅。當年兒子住院接受憂鬱症治療期間,他答應兒子帶給他蝴蝶標本。蝴蝶的美麗激發兒子生存的勇氣,給兒子帶來希望。當兒子自殺之後,父親的生命也跟著「殘廢」起來。而兒子生前要與「伊莎貝爾」見面的願望也沒有實現──兒子的厭世與「伊莎貝爾」的「殘廢」竟然建立起「惺惺相惜」微妙的關連。「伊莎貝爾」之難尋覓,也成了父子共同承擔的遺憾與永恆的傷感。

《摩托車日記》中兩個朋友闖蕩大陸之後,摩托車日記裡並沒有記載任何奇遇,反而寫盡了整個南美洲的「殘廢」──飽受欺壓、民不聊生;他們夢中的樂園僅是一塊奄奄一息的巨大墳場。

《敲開我心門》裡那位兒子生即「殘廢」──肢障。19歲的未婚女友在這場難產中死了,父親或許因為怪罪兒子,或許因為無法接納兒子的「殘廢」,十五年來與兒子素未謀面。 「殘廢 」的父子關係始終懸而未決。



人生萬里行

這三個與「殘廢」有關的旅程都帶有強烈的動機,卻都沒有達成事先規劃的目的,但最後都與醫治有關。

山中歸來,老人依舊沒有找到「伊莎貝爾」,並怪罪小女孩礙手礙腳阻礙了他的計畫。一場小「山難」扭轉了他們的關係,終成莫逆,而誰知,他們竟然在郵購來的一堆蝴蝶蛹中,看見「伊莎貝爾」亦列在其中,破蛹而生──象徵老人長期因喪子而被禁錮的心靈也破「鉔」而出。

南美大旅程中,由於深入人群,那兩個年輕人的熱情漸漸變成了熱血,尤其他們曾經留在一個荒郊野外擔任義工,服務痲瘋病人。這一段小旅程激發他們的同情心,也落實他們悲天憫人的理念。旅程歸來,其中一人便投入了拉丁美洲解放運動的行列,意圖醫治整個殘破的拉丁美洲。

愧疚的父親帶著殘廢的兒子就醫,在醫院中碰見一個殘廢得更厲害的女孩。女孩的母親告訴他說:「二十多年來,我的腦海裡只有我女兒。」但最後,她面無表情地說:「為什麼她不死了算了?」他突然明白,兒子要的不是醫療,他要的也不是逆來順受的心態。於是他帶著兒子「逃離」醫院,前往挪威,讓兒子與日思夜想的女筆友會面。挪威旅程並沒有見到女友,失望的兒子不知如何宣洩情緒,只能亂按起喇叭,父子因而起了衝突。在衝突中,父親體會了兒子十五年來的另一種「殘廢」──缺乏父母那種無條件、永遠接納的愛,知道他沒有人可以訴說心事的傷痛。

人生每一個旅程都是一個自我探索之旅。旅程是動態的,世界與自我都在翻動,人也因為離開熟悉的環境而心「動」了起來,變得更敏銳、敏感,可以開始思考與探索,然後重新規劃人生。《蝴蝶》破蛹而出,《摩托車日記》改寫拉丁美洲歷史,《敲開我心門》彼此接納,都是因為旅程而改寫人生的故事,十分雋永,耐人尋味。(圖片由雷公電影、得利影視、海鵬影業提供)



電影資料:

《蝴蝶》,菲利浦·慕勒/導演;米歇爾·塞侯、克萊兒·布翁尼/主演;普遍級:片長80分鐘;雷公電影。

《摩托車日記》,華特·沙勒斯/導演;蓋爾嘉西亞·貝納/主演;輔導級;片長127分鐘;得利影視。

《敲開我心門》,吉安尼·阿米里奧/導演;金羅西·史都特、安卓羅希/主演;普遍級;片長105分鐘;海鵬影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Journal of Jia Yi Railway Artist Village

藝術村附近各處無不散發著濃郁的故事:一棵老樹、一棟空房子、一面塗鴉的土牆、一間老店鋪,還有,最重要的,人。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rich stories everywhere near the artist village: an 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