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聆聽海上的聲音

《人間有情天》

這是一部有關痛失愛子的電影。身為心理醫師的爸爸透過一疊照片,以及一段意外的「護送」之旅得到治療。

這是一個有關痛失愛子的故事。整個劇情未見高潮迭起,連電影的節奏也是極其平緩而近乎停滯,敘事手法更屬平淡無奇。然而,悲傷、無可奈何的氣氛在全片每一個鏡頭精雕細琢般的考究下,濃郁得令人如墜嚴肅、安靜與哀戚無比之迷霧中,而不能自拔,只能隨著片中哀傷的爸爸、媽媽與妹妹走一段煎熬人心的日子。

這一位父親溫文儒雅,喜怒不形於色,也或許是一名心理醫生的關係,他善於聆聽,聆聽前來求助的病人;更重要的是,他聆聽自己的心靈。對於他的一群病人,他無疑有著過人的冷靜,或者冷漠,給人有一點事不關己、愛莫能助的感覺。但其實,他是個小心翼翼的心理醫生,不輕易給予病人忠告,只是靜靜地傾聽著別人心裡的煩惱,並且耐心地等著病人自己走出那一片黑暗的幽谷。

他每天準時上下班──診所就在他的公寓裡,只消推開幾扇門、開幾盞燈,就可以到達辦公室。時間一到,他關幾扇門、關幾盞燈,然後回到家中,享受親情。在家裡,他是熱情的,他聆聽妻子、孩子與家庭的聲音。
死亡來敲門

有一天,他接到學校的一通電話,到了學校見校長。原來有人出面指證他兒子偷走了學校的化石標本。他旁敲側擊,聆聽兒子,也相信兒子的話,但為了慎重起見,他還是不辭辛勞地走訪了「證人」,並聽取各方的意見。結果,他開始有點擔心兒子了!

一個周末,他約了兒子慢跑。在早餐桌上,他臨時接獲某個病人的一通緊急求診電話。他無奈地取消與兒子的約會,隻身前往遙遠的鄉下看診,並過夜。這時朋友來約兒子去浮潛⋯⋯誰知兒子竟然在海上出了事,葬身水底。

這個家開始崩盤,悲傷如海濤般襲擊家中每一個成員。他們不但無法面對事實,也無法面對彼此。父親再也沒有辦法聆聽聲音──他無法聆聽病人的聲音,無法聆聽家的聲音,無法聆聽自己生命的聲音。他沒有辦法面對病人,準備停止執業;他無法面對妻子,準備離去──他的生活已然潰不成軍!

意外的發現
一天,他的妻子收到一封信,是一個女孩寫給兒子的。他們在一個夏令會中認識,彼此留下好感。當然,對於他在海上罹難一事,這女孩渾然不知。

對於這突如其來的一封信,他們有點錯愕,一方面想告訴她兒子出事,一方面她是兒子的朋友,他們想與她見面──一切有關兒子的人事物,他們無不珍惜莫名。父親開始提筆回信,但無論怎麼寫,就是寫不成一封信。母親勇敢地拿起電話,撥著查號台查來的號碼──她是誰?她是怎樣的女孩?她與兒子如何認識?他們的交情如何?如何告訴她兒子的事⋯⋯?這一連串問號終究讓母親在接通電話,聽到女孩的聲音時,歇斯底里地哭了!何況,對方表示不想與他們見面。

但數天後,那女孩因為與朋友結伴自助旅行路過該城,而停下來看他們。她帶來一包照片,是那兒子在出事前不久,在自己房間自拍的相片,拍完後寄給她。父母的眼淚浸濕了照片,照片中兒子的模樣令他們既難過,又新奇──新奇的是,那些兒子自拍的照片,反映著兒子對自己的詮釋,兒子也試圖藉著照片告訴那個女孩子,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那種自我「觀看」的角度,與父母所熟悉的「觀看」角度有著顯著的差異──譬如那一張在書桌下自拍的相片。

照片顯露出兒子不為父母所知的一面,而這個重新「觀看」與「詮釋」兒子的過程,竟然讓父母得到不少的安慰。



送孩子最後一程
接下來,他們執意要送女孩與她的朋友一程,遂展開了「十八相送」的情節。其實,他們不想離開與兒子有著相當奇特的關聯啊!一個站接一個站地送,從白天送到深夜,後座的孩子們都睏得睡著了──那女孩、那女孩的朋友,以及他們的女兒,他們夫妻也漸漸地可以彼此面對,彼此談話,回到彼此熟悉的「從前」。「跟我說話,別讓我打盹!」丈夫對妻子說著。「你看他們睡得多甜!」妻子看著照後鏡中那三個熟睡的大孩子,回著丈夫的話,心裡有著說不出來的釋懷。

來到了義大利與法國邊境時,他們知道是說再見的時候,不管心中有多麼的難捨,終須一別。送著女孩,彷彿送著他們的孩子走上最後一程,而在這一趟真實卻奇幻無比的短短旅程中,他們也終於發現,生命無論在什麼境遇中,自有其相對的展現。他們走出侷促的車廂,送走了陰霾,踏實地迎接著地中海的清晨、沙灘與生命的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Journal of Jia Yi Railway Artist Village

藝術村附近各處無不散發著濃郁的故事:一棵老樹、一棟空房子、一面塗鴉的土牆、一間老店鋪,還有,最重要的,人。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rich stories everywhere near the artist village: an 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