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非傳統的指揮家--《就像在天堂》影評

一個指揮家放下了指揮棒,卻無意間換上了一支指揮交通的棒子,站在人生混亂的十字路口上疏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還得冒著被人「撞」到的危險。
《就像在天堂》是一部非常瑣碎的電影,電影裡的每一個事件進展地相當緩慢,也經常反反覆覆,各方人馬相互較勁,幾乎到了沒完沒了的地步。然而在瑣碎、緩慢、反反覆覆、沒完沒了的特質中,其實也反應了它對生命所秉持的審慎、嚴肅態度。大部分的電影往往在時間的壓力之下,必須很快地對每一件事情給出一個看法、一個結論;相反地,《就》片卻透過每一個瑣瑣碎碎、反反覆覆猶疑不決的情節,來對照生命無法掌握、無法看清的特質。

一個年輕、頗有才氣的指揮家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退出了樂壇,自我放逐地回到他那窮鄉僻壤的故鄉小鎮。過去,音樂是他的一切,除了音樂,他渾然不知人生還有許多繁複的面向與豐富的層次。當然,對於他,音樂是他堅固的堡壘──提供他安全、快樂、成就以及以身相許的需求,然而就在音樂保護他的同時,音樂也將一切從他的生命中排除;成也音樂,敗也音樂!而今天,他已然決定不再演奏,他將永遠放棄音樂,從此洗淨鉛華,不再站在舞台上像暴君般指揮任何一個人,指揮天下──他甚至不去「碰」教會詩班指揮:他覺得連自己的生命都指揮不動了!

他買了他上過學、但已廢棄多時的小學,他遠離了曾經是他的生命的音樂,而今只想重新學習一個簡單,但被他忽視了一輩子的課題──生活。沒錯,生活!他開始學習「聽」、騎單車、游泳、在雪地散步、劈材、聽鳥叫、生火、自己料理吃食。

以及「愛」與「被愛」──他的母親在他少年時一次重要的比賽那天車禍辭世。

然而我認為,這一部單純的小品電影裡最奇妙的地方是,本來音樂家回到故鄉的初衷僅僅是來學習生活的,像一個小學生那樣從新被啟蒙,可是,隨著電影的發展,我們看到需要從新學習生活的人不只是音樂家一個人而已,而是整個小鎮的人都需要「再教育」──包括牧師、牧師妻子、雜貨店女店員、暴力相向的一個丈夫與他的妻子、一個弱智者、一個老是批判別人的老男人等等。整個小鎮都需要被「更新」。

雖然,音樂家是整個小鎮重新學習的關鍵性人物──透過他指導教會詩班,班員開始有了心靈的碰撞──但他不是「導師」(別忘了他是「學生」),而整個詩班就是一個末段班,或者至少是整個壓抑、冷漠、孤獨、找不到愛的小鎮縮影。他不知道,他才放下了指揮棒,卻無意間換上了一支指揮交通的棒子,站在人生混亂的十字路口上疏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還得冒著被人「撞」到的危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Journal of Jia Yi Railway Artist Village

藝術村附近各處無不散發著濃郁的故事:一棵老樹、一棟空房子、一面塗鴉的土牆、一間老店鋪,還有,最重要的,人。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rich stories everywhere near the artist village: an old...